《南沙方案》正从“蓝图”变“实景”

最新信息

《南沙方案》正从“蓝图”变“实景”
2023-07-28 00:37:00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栖。《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施行以来,南沙区逐渐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也是大湾区企业入驻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昨日,在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中,记者跟随采访团实地走访位于南沙区的多个重点项目和企业,从他们的蓬勃发展和切身经历中,探寻《南沙方案》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展新机遇。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创新工场促进先进企业落地
  走进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迎面而来的是已经落地的先进科研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自行车赛车研发与测试平台”。据介绍,霍英东研究院的专业团队与先进的航空及赛车工业合作,打造自行车赛车研发和测试平台。该平台可模拟自行车气动性能,从而优化自行车外形设计,最大程度减少空气阻力。依托该平台,中国香港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获得一枚铜牌。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纳米多孔超强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环境、能源和超材料领域,例如人工脑硬膜、海水淡化、电池隔膜等。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霍英东研究院内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平台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特色,通过共享研究院“楼上”的研发实验室及科研设备,为入驻团队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并衔接大学原始创新资源和成果,以创新赋能创业。同时,“楼下”开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办公空间及活动空间,并举行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及资源对接、项目申报指导等活动。谈及为何选择在南沙落地创业时,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朱龙潜博士说:“《南沙方案》的发布,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配套的资金支持、人才补助以及文体活动等兑现速度快,提振我们创业人的信心。”此外,南沙区依托地理优势链接大湾区,可以促进携带原始技术的企业依托广东的先进制造业和人才聚集的优势完成技术落地,他说:“科创服务链条完善,创新工场还提供初创企业所需的资源对接等完成服务,让我们创业人无后顾之忧。”
  如今,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还通过成果对接会,以南沙作为面向港澳合作的窗口,把科技成果辐射到广州各区。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依托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枢纽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构建“一站式对接、一条龙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科技成果、人才、机构、资本等资源,努力建设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型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
  其中,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依托“华转网”创新云资源MALL,为广东汇聚科技创新资源6万余项,丰富的科技资源为广东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作为企业间的“婚介所”,“华转网”利用其经费拨付和手续精简等优势,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更多省外服务机构入驻。同时,“华转网”还预留“科技特派员”的功能,将企业的技术难题公布给来自各大高校预计研究院的“科技特派员”,精准解决技术难题。
  此外,华转中心通过平台“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创新技术转移机制的区域联动方式,与香港机电工程署建设的“E&M InnoPortal”平台、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产学研线上配对平台”互联互通,搭建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集聚可转移转化的粤港澳知识产权24000余项。
  针对未来技术转化平台的发展,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李家华表示,环五山区域的“天河基地”已经打造完成,依托华工、华师以及省农科院等,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对接以及转化。未来希望在环中大区域和南沙再建立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南沙集聚中科院、复旦、精准医学研究院等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未来的南沙将成为科技资源集聚区,所以除了华南科技转移中心,我们还希望打造一个面向省内企业、支撑南沙建设的成果转化高地。”
  云从科技:
  保持技术领先加强生产效率
  公司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吗?这个问题在云从科技里就能找到答案。告别了成果转化基地,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人工智能集聚的云从科技广州展厅。
  据介绍,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简称“CWOS”),是提供算力、算法、数据管理能力和应用接口的底层软件系统,旨在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提升人类与机器智能进行协作的效率和体验。基于此技术,云从科技研发的人机协同智能城市驾驶舱,是可“一屏观天下、一屏管全城”的具象化的智能城市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辅助政府领导直观了解和掌握城市运行现状,还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实互动”的形式,实现全部智慧应用的统揽、统筹和联动。同时,支撑智能城市驾驶舱的智慧物联、数字孪生、数据治理、人工智能4大模块,可链接直观展示和反映相应后台运行情况的实时数据看板,使全流程运转可视化。
  除了CWOS的应用,云从科技的其他技术成果也在城市运转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例如人脸识别系统,云从科技与南沙图书馆合作对南沙图书馆进行智能化部署,实现刷脸打卡借还书,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佩戴智能眼镜设备识别读者,知悉读者想借阅的书单,引导客户至对应楼层对应书架位置取书;而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可以把简单的构思,初步的绘画框架告诉大模型智能系统,系统会自动反馈一个丰富完善的内容。据云从科技广东区域公司总经理张宇鑫介绍,未来大模型技术不限于绘画,比如想要创作的文案,只需要把主题与基础框架给到大模型系统即可,大模型会像人一样反馈完整的作品,大大提高生成效率和生活品质。
  针对未来的发展,张宇鑫表示,云从还将继续聚焦自身国际领先的技术,保持技术先进性,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沙基地:
  种质资源库促进育种创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评、利用以及创新研究。1995年,广东蔬菜种质资源库建成,经历两次升级扩容,现库容量1760立方米,种质资源活体设施栽培圃达2000平方米,目前保存种质资源10000多份,为种质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已普遍开展种子真实性检测,广州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应运而生。广州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于2017年建成,配备包括高通量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检验系统等高水平实验仪器,具备较完善的种子检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能力。此后,该中心开始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种子质量检验服务,保障种业健康发展。除了种质资源库的搭建,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还率先将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例如香蕉抗病育种研究,育成的“农科1号”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中,累计生产应用香蕉组培种苗超过6000万株。
  在传统的农业科学研究之余,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还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及教育、鲜蔬科普文化推广等活动。据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普中心陈胜文介绍,由于中小学生劳动课的兴起,不少学校会带领学生走进农田进行社会实践。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不仅研制了可在小空间立体种植的种植盆,还搭建了国家级都市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胜文表示,市农科院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将市农科院建设成为集种业科学研究、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与研究、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智慧农业为一体的全国一流水平农业科研机构。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南沙方案》正从“蓝图”变“实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